Roger-Federer-911035.jpg

推特(Twitter)的澳網官方帳號,於2018年1月28日,頒發澳網男單冠軍,歷史記錄的這一天,發了一段話:「I'M NOT CRYING, YOU'RE CRYING!」並引述網球傳奇名將費德勒(Federer)的得獎感言:「You guys make me nervous. You guys make me practice. You guys fill the stadiums. Thank you.」

網球名將費德勒,拿下了澳網男單冠軍,同時也是第20座大滿貫。在全世界網球迷的眼中,覺得"費德勒"三個字,要取下冠軍,應該是輕鬆寫意,且理所當然。但是,直到領獎台上的致詞,哽咽的費德勒,忍不住啜泣哭了出來。這猛然一哭,原來,對即將37歲,一個老將,要從一群世界頂端的網球高手中,取下冠軍,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。

於是,今天我就問了幾位朋友,看完費德勒(Federer Roger)與契利奇(Marin Cilic)的澳網男單爭冠賽,以及頒獎典禮後的心得。朋友們表示:「因為他很厲害(天才)!」 「天生就是打網球的料」,甚至還有人給出這種讓人不可置信的答案:「因為他的對手太弱了。

於是,我想從行為心理學角度,來探討為什麼會有這些"錯覺"的出現,還費德勒一個公道!

一、贏的人一定是球王

從澳網男單的前面成績,連續14盤的獲勝,怎麼看都是手感發熱的選手,看來澳網冠軍肯定是費德勒。這時,就犯下了「熱手效應,或稱熱手謬誤(The hot hand fallacy)」,如果籃球隊員連續投籃得分,一般球迷相信"手感好"的球員,下次投球一定會再得分。不過,用這個角度來看決戰,是不正確的,必竟,對手跟前幾場是不一樣,且費德勒也不一定處在前幾場的狀態。簡單的說,之前的獲勝訊息,會讓人變得直覺猜測,取代理性分析。

相等的,對於愛哭出名的球王費德勒,每次會哭,是獨立的。

 

二、自己的失敗是外在因素,成功是內在因素

澳網男單爭冠賽後,對手契利奇(Marin Cilic)向媒體表示,因為球場屋頂關閉,造成溫度沒有預想的高溫,只有23度,這導致自己太慢進入狀況,進而輸掉比賽。對於這種自己失敗,都是因為外部因素使然的現象,在組織行為學的「自利性偏差(self-serving bias)」,可以解釋。人們傾向在自己成功時,把原因歸納在內在因素(能力強夠努力),而自己失敗時,就把原因歸咎在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(環境不好、運氣不佳、裁判偏心)。

 

三、別人的成功是外在因素,失敗是內在因素

相反地,別人的成功,就是因為外在因素使然。費德勒(Federer Roger),贏得2018年澳網的冠軍,大部份網球迷,都覺得因為他是天才,理當如此。但如果真的這麼容易,費德勒在頒獎時,又何必老淚縱橫呢? 一個四大網球賽事,把全世界的網球高手都吸引過來,如果要拿到20次的成功,從2003年的第一座大滿貫冠軍(溫網),到2018年的第二十座,橫跨了15年。費德勒可能要克服的是,年輕時的經驗不足,年紀大的體力不夠,運動員的受傷,以及,職業生涯的高低起伏。

是的,這二十座的冠軍獎盃,其實要証明的不是他的天才,而是,他在背後不為人知的努力! 

對於一般人而言,如果得知成功是要每天苦練8小時,持續365天的努力,這種超乎常人的代價。對於別人巨大的成功,自己又無法達成,只能用「他是天才!」「他家世背景好」「因為他運氣比我好」...等外部因素,來安慰自己。必竟,這樣輕鬆多了。

2018年澳網男單冠軍致詞影片(從10分40秒) 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ysgiQT5_eI&t=657s

 

Roger-Federer.jpg

最後,致愛哭的球王費德勒,你的努力,我們看見了,我們也為你而哭! 恭喜,第20個大滿貫,值得証實你非常努力 !

 

照片資料

https://www.trendsmap.com/twitter/tweet/957586276315643904

Rolex官網 https://the-dots.com/projects/sophie-ebrard-rolex-97225

 

Dr.Marketing 行銷醫生-貢丸老師

貢丸老師官網 www.marketingjk.com

(現任於中華網路講師協會講師,微型創業鳳凰行銷顧問)

 
arrow
arrow

    貢丸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